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集团新闻  >  正文

在2015年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上的讲话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5-12-14

122cc太阳集团院长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会长 吴根友

各位专家、各位同道、青年朋友们,早上好!

一年一度的哲学史年会又如期的召开了。今年的年会主题仍然是比较哲学。我稍微看了一下会议议程中的论文,觉得会议论文的主题丰富多彩,除了往年的中西哲学比较的内容之外,宗教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内容增加了。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个人认为,比较哲学就应当在中、西、印三大文明之间展开对话,如果有可能,还应该加上阿拉伯、伊斯兰文明。这样,比较哲学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我们可能获得的思想经验就会更加丰富而深刻。

最近十几年来,在比较哲学方面我一直在尝试着思考一些理论问题,曾经对比较哲学中的判教与比较的异同,比较与比附的关系,比较哲学的研究过程中如何处理不可通约性、不可翻译等问题,并对比较哲学的前途与归宿问题亦作了粗浅的思考,提出了通过比较哲学走向世界哲学的主张。此次会议之前,储昭华秘书长安排我在大会上作一致辞。我在想,讲一点什么呢?还是就我最近的比较哲学研究过程中凝炼出的初步理论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在研究耶稣会传教士与中国文化的初步接触的过程时,我注意到,传统社会的儒家人士们发现,祭祀祖先这件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事情,忽然成了问题。因为在基督教上帝—一神教的背景下,只有上帝是唯一的神,其他的神灵都不值得人们敬拜。“礼仪之争”的问题就是晚明的中国社会在与基督教接触的过程产生的新问题。

其实,开放的世界对于西方世界的精神也有冲击,他们的主流哲学传统遇到了中国哲学,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众多哲学原则在东方、在中国的精神世界里,不是那么灵验了。

因此,在比较哲学的视野里,那些本民族精神传统里长期以来视为理所当然的一些原则,突然会失去其神圣性与绝对的有效性。于是争论也因之而开始了。只到今天,一些极其保守的基督教人士还认为,不相信上帝,怎么可能有道德?而早在18世纪,莱布尼兹、沃尔夫等人就认为,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他们的人民信奉自然理性,而且有着崇高的道德。在今天,认为中国没有哲学,或者说中国哲学不是哲学,还是大有人在。可就在利玛窦来华之时,之后,一直到黑格尔之前,几乎没有一个西方哲学家说中国没有哲学,中国哲学不是哲学。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比较哲学的视野里,关于何谓哲学的定义,西方主流哲学传统关于哲学的定义就需要改一改了。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哲学观”的问题。在世界哲学的视野里,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与印度哲学,都是地方性的哲学,他们的哲学观都是地方性的哲学观。哪一种哲学观能成为普遍的哲学观?或者说,他们的哲学观都还不足以成为普遍的哲学观。能否在今天的世界哲学视野里,形成一种相对可接受的普遍的哲学定义,这既要时间,也需要人们积极自觉地思考、探索,并不会自动地产生一种现成的、可接受的关于哲学的定义。何谓哲学?在比较哲学的视野里并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更不是有一种已经给定的答案存在于某处,等着我们去发掘。我们需要在比较哲学的艰难研究中,慢慢探索一种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的关于哲学的定义。这便是我今天要讲的比较哲学与质疑既定原则的问题。

但是,比较哲学研究也不只是质疑每个民族文化中的神圣原则,它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普泛性原则,即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如每个民族都更重视纯粹的友谊而鄙视见利忘义的小人。这是我在比较利玛窦与李贽的交友观时得出的初步认识。每个民族都肯定忠诚、鄙视背叛。至于各大宗教传统里都有类似的伦理金规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所以,在比较哲学的视野里,我们也能更加坚定地确信一些人类生活的神圣原则。

合而言之,比较哲学既可以质疑一些民族文化传统里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原则,也可以确证一些人类基本的道德原则。它在知识与思想的两个方面,可以不断地拓展我们的视野,既可以使我们去蔽,也可以让我们坚定人类的一些道德原则,确信一些真理。我个人认为,通过比较哲学的研究活动,可以让我们敞开心胸,用更加广阔的胸襟与视野去省视人类文明,亦可以省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关于生活的种种合理性的一些观念。

以上是我个人一点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最后,我要在此做一个学术广告,建议大家去购买或借阅许苏民教授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史》(南京大学出版社)。我们将于2016年1月10日,在122cc太阳集团召开关于此书的小型讨论会,有兴趣的同学届时可以参加。

谢谢大家参加今年的省哲学史年会!

(2015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