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征文】珞珞如石 光辉如玉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在纪念武大120周年校庆时,我们要回顾武大的历史,深入认识我们学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并在新的条件下大力发扬这种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回顾武大的校史,有一点必须提到——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是民国时期中国最著名的四所大学之一。
那个时期第一有名的是北京大学。北大是1898年康有为等人发动的戊戌变法的产物,开始叫做京师大学堂,专门供贵族子弟上学之用。民国成立后,蔡元培出任校长,改为北京大学。最早的北京大学是文科大学。我是研究美学的,从美学来讲,最早提出在中国大学的哲学系开设美学课的是王国维。但真正在北大开美学课的是蔡元培,他于1921年在北大正式讲授美学。
清华大学是当时第二有名的大学,它是因为庚子赔款而建立的。1900年,清政府与八国联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侵略者为了表示“宽宏大度”,拿出庚子赔款的一部分办了清华大学(以前叫清华学堂),实际目的是对殖民地进行进一步的文化输入与文化侵略。圆明园在北京西郊,离北京城很远。我在北京大学念书时,有一次团委组织我们到圆明园植树,那里现在还有我种的树。当看到被侵略者焚烧后留下的断垣残壁时,我走上前去,久久地抚摸着它们,感慨万端。
蒋介石执政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实际上不在他的掌控之中,因此他又着手创立了中央大学(即现在的东南大学)和122大阳城集团网站。1949年前中国的私立大学不少,而属于国立大学并很有名气的,就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和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武大曾经拥有一批有名的教授,如中文系的刘永济、黄侃等,哲学系的黄子通、洪谦等,这些学者都做出了一流的学术成果。
如果把武大的历史分为几个时期,我认为主要是抗战前和抗战后。抗战时期武大迁到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珞珈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原来是国民党直接控制下的一所大学,但抗战前后,一大批进步学者,如闻一多、朱光潜等来到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任教,为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带来了民主、进步思想。武大的发展与抗战时期一批著名学者、进步人士的加盟有重要关系。
讲到武大的精神,我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珞珈山这个名字,它是非常有文化意味的。这山原名罗家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在此建校后改为珞珈山。从文献上考察起来,“珞”的含义来自《老子·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大意是说,老子认为贵是以贱为本的,他不想做人们特别珍视的玉,只想做人们所贱视的一块坚硬刚毅的石头。珞与石相关,珈则与玉相关,它来自《诗经》中的“君子偕老,副笄六珈”这句诗。依据历代《诗经》注释考以及《礼记》的有关说法,女子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龄,就要把头发盘到头上,成为一个高高的发髻,并用一个以玉为饰的簪子夹住,这就是“珈”。此外,老子在第七十章中又说过“圣人被褐怀玉”的话,自视为一个穿着粗布衣服,但心中却怀有玉的“圣人”。这里的“玉”,指的是“圣人”为民治国的崇高品德和杰出智慧。
从上述“珞珈”一词的含义来看,我很希望武大的学子既要有一种甘于做最普通平凡的工作、默默奉献的坚强精神,也就是“珞珞如石”,同时又要不小视自己,要如“圣人”的“被褐怀玉”,成为国家所需要的英才、栋梁之才。简言之,既要有石的坚强,又要有玉的光辉。
以上是就武大的学子而言。从武大作为培养天下英才的高等学府来看,也和石与玉相关。《诗经》中有一句诗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玉要成器,需要用石来打磨。《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武大要尽最大努力,用坚硬的珞山之石,把每一个前来武大学习的学子打磨成光彩的玉器。这是我们的神圣职责。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李达同志担任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校长。李达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一。他被委任做武大校长,表现了中央对武大的高度重视。他就任之后,认真落实中央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在全校大力宣传学习马克思主义,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大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这在武大的历史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但李达在“文革”时被批斗,最后含冤死去。“文革”给武大带来了严重破坏,许多著名教授被下放到襄阳斗批改。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武大才逐步恢复过来。此后,武大的每一任校长,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武大在改革开放后医治“文革”创伤,教学和职工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前列。四校合并后,理工科的实力大大增强,人文学科也大有发展,武大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发展势态。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武大的历史。现在,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向国内一流和世界一流迈进。这不但有可能,也有条件。我们不必有自卑感,而要有种顶天立地的精神。只要我们踏实苦干,我们的目标是一定能够达到的。(刘纲纪)
(迎接校庆120周年系列征文•武大精神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