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集团新闻  >  正文

61位哲学系校友资助同窗遗孤16年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3-04-09

三月时节,樱花绽放,1956级哲学系的几位老人们齐聚樱花树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8年前的动人故事。同窗学友不幸逝世留下了年仅6岁的幼子和目不识丁的妻子,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全班61个同学齐心协力资助同窗遗孤求学直至去年大学毕业,这一份不求回报的坚持帮助同窗遗孤一家得以从黑暗走向光明。

珞珈山下雪中送炭

“我们的同窗王佑智在生前境遇是十分可怜的,因为早年被打为反右派去农场劳教多年,虽然后来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平反了,但仍然只能在浠水县的团陂高中任教,每个月的薪水也只有200元左右,有时还会被克扣不少。”王寿昆老先生回忆道,“他40多岁时与一个带着女儿的农村妇女成家,50岁时有了一个儿子王旺宇,一家四口生活很是拮据,他55岁去世之后家里更是陷入了绝境,所以作为同窗学友我们希望能够尽我们所能帮助他,让他的孩子能够健康成人,让他能够在九泉之下安心。”

1996年深秋,1956级哲学系的老同学回到珞珈山下集聚一堂。聚会上,王寿昆向其他学友宣布了同窗王佑智先生的逝世消息,介绍了其家里孤儿寡母的艰难处境。那时大家工资虽然并不多,但是在聚会上61个同学纷纷以你1百,我3百,他1千的方式共集资了近1万元的捐款,正式成立了王旺宇的“成长基金”。在两年后的第二次广州聚会上,来自香港的梁浩鎏学友了解到情况后为王旺宇的成长基金捐赠了3万港币。16年中,加上之前部分学友的个人汇款,他们共向王旺宇一家给予了近四万元的资助汇款。

“虽然我们只是小型的自发集体捐款,但是我们对这笔资助的管理是十分细致和严格的,我们有出纳,中间联系人,汇款人这三个主要负责人,每次的汇款单目都会收好,每一笔收支作好记录,并在每次的同学聚会上公布账单的明细,保证每一分钱都如大家的初衷花在王旺宇一家身上”负责管理款项的姚锦霞老师说道。

“王佑智去世之前就是极其坎坷的,他去世后,家里的状况更是雪上加霜,虽然我们也是一群拿固定工资的老师,但是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助他的家人,能帮多少是多少。”胡寿鹤老师回忆道。他现今已是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哲学系80岁高龄的退休老教师,多年来他一直保存着王旺宇以及其家人的14年来的二十多封来信。通过胡寿鹤老师的书信,记者得知他担任王旺宇上小学期间的汇款人。除此之外,他还一直辅导王旺宇的学习与成长,直到2002年时生重病住院,这项重任就落到了同窗王寿昆老师和刘建民老师的肩上。

“小孩子在上初中时一般都有些叛逆,我和同窗王寿昆在王旺宇上初中期间便代表全班几次探望他们家,跟年幼的王旺宇谈心,教给他学习方法。我们还一起找到他所在的团陂中学的校领导说明他们家的艰难状况,学校给王旺宇的母亲安排了一份每月200元工资的清洁工工作。”刘建民老师回忆道,当时他们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但他们还是克服了解重重困难,最终给王旺宇一家送去了温暖和关怀。

受助遗孤成材感恩

“先父的离世给我们家留下了一道难题,遗孀弱子。母亲身体欠佳,小弟(旺宇)才7岁,我正在就读卫校,对这个不幸的家庭亦是无能为力。在这样特殊的环境中是您给我们眼前撑起一片亮丽的天空,使我们更加相信日子总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王丽红1998年在给胡寿鹤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

浠水县一间简陋的小平房,是王旺宇从小长大的家。除了目不识丁的母亲,王旺宇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王丽红。王旺宇从小聪颖懂事,特别在语言表达上显示出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天赋。在父亲去世之后,全家倍受打击,年仅6岁的小旺宇变得手足无措。但在父亲大学学友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又开始慢慢建立了对未来的信心,并且暗暗下定要好好努力不辜负伯伯们的决心。

“我这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不是很好,原因大概是平时不是很努力,而且学习没有计划,一直在打乱仗,偏科的情况有些严重,这在成绩单上可以看出,我对很多科目不是没兴趣就是没有信心,虽然人人都知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但我还真不知道还如何做。”王旺宇在上小学四年级后便开始给胡寿鹤和王寿昆等老师写信,在每次的书信中他不仅附上该学期的成绩单报告自己的学习状况,也道出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王寿昆和胡寿鹤老师每一次也都会及时给予回信,并且像对待自己儿子一样耐心解开他的困惑。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心底感谢那些帮助我的阿姨伯伯们,父亲去世之后我曾一度以为自己的人生可能就要没有希望了,但是是他们让我知道不论在什么状况之下都不应放弃自己,如果没有他们,也不会有今天的我。”王旺宇感激的说道。虽然从小家庭遭遇不幸,但王旺宇一直坚强勇敢地努力着,怀着善良感恩的心成长着,目前已成为武汉市一家大型房地产企业的员工,这些与老人们一直以来的帮助和关怀是分不开的。

人文关怀珈珞情深

在问到1956级哲学系的老人们这16年来究竟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十几年如一日地去帮助和支持一个非亲非故的家庭时,刘建民老师说道:“我想也许是在武大这么多年的哲学学习赋予我们的人文关怀积淀吧,不论是出于同情心还是良心的驱使,我们从未想过要求什么回报,或者标榜自己,只是觉得这是我们能够做到的,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其实大家当时想法十分单纯,只是不希望一个好好的孩子因为没有学费上学而提早进入社会误入歧途,希望自己受尽苦难的同窗好友能够在九泉之下安心,因而大家希望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他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不成材也至少成人,也算为社会做一点贡献。

刘建民老师告诉记者,在那个年代即使是同班同学,也会经常因为观点和观念的冲突引发各种矛盾,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大家才慢慢明白很多矛盾和问题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可避免,后来即使是当初与王佑智观点极度相左的学友们也都愿意毫无芥蒂地帮助和支持他。

全班61位老人的一份长达16年的坚持,带给我们的除了满满的感动,也带给我们更多对人文关怀的思考与践行的动力。我们相信,1956级哲学系的老人们对这份珞珈同窗情的执着与坚持,对弱者不求回报的关怀与扶持,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会在武大学子中一届一届地传递下去。(许尚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