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太阳集团新闻  >  正文

第四届“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系列活动开幕式成功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08-04-07

4月6日晚七点在教五多功能报告厅,由校团委主办、哲院团委承办的第四届“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出席此次活动的有校团委书记张澍,院党委书记宋新民、副书记金晶,院团委书记张全友以及校学生会、兄弟院系学生会和校园媒体代表。本次开幕式除了介绍系列活动的内容之外,主要是对郭齐勇、秦平、陈江进三位老师进行访谈。

第一轮访谈主题是“高等教育改革暨高考恢复三十周年”。访谈中,郭齐勇教授回忆了当年自己参加高考的经历和参加高考前当知青,当工人的那段岁月,真心地表达了对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感激之情。当主持人问到“当初参加高考是为了实现什么理想”时,郭齐勇教授给出的答案很单纯,很朴实,“我当时就想把户口考回武汉市”。陈江进老师表示,自己当初进入哲学系,也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心态转变过程,现在愿意做一个“孤独的读书人”。主持人问道,“大学生毕业后,由包分配到自主择业,你们怎么看待?”秦平老师和陈江进老师都认为“双向选择是一种进步”。秦平老师进一步指出,应该将就业放在长时段来看,所谓“三十而立”,应该多思考自己应该为“三十岁”准备些什么。

第二轮访谈的主题是“国学热”现象。秦平老师不赞成国学是被“炒热”的,而是源自内在需要。陈江进老师认为,物质成长的同时伴随着精神的成长,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增强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郭齐勇老师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精神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体制中的弊端。我们常讲民族文化认同,讲伦理共识,国学中恰有此种资源,建议将“四书”等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必修。当被问及对于丹和易中天等“学术明星”现象怎么看时,秦平老师指出,“如果听于丹讲《论语》和《庄子》,我们的书桌上会多一本《论语》和《庄子》,那是于丹的贡献;如果听完于丹讲《论语》和《庄子》,我们就不再看这两本典籍的原本,那是一种遗憾。”当谈到大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国学、对待国学时,郭老师指出,中国人对于国学有一种天然的亲和,陈江进老师说应该从理想的层面学习国学,秦平老师认为,“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之所以国学难成必修,是因为它与时代的功利气息相违背。当我们静下心来,不抱任何目的去读国学经典,自己就会有感受,那是割舍不断的。

第二轮访谈结束后,院党委书记宋新民老师宣布了此次系列活动的另一个板块——“格言人生”活动正式启动。

在第三轮访谈中,三位老师对我们如何做有思想的人提出建议。陈江进老师认为,应该多读书,读好书。郭老师用《论语·述而》中的一章作为总结:“志于道,据于德,依与仁,游于艺。”

三位老师所谈论到的各自的亲身经历,展现出的渊博学时,对社会问题的精辟论述都给在场的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幕式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