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代表剖析大学“衙门化”现象并建言:让教授和学生成办学主体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10-03-08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05日03:15 长江商报
“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上,最近20年,大学的‘衙门化’倾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全国人大代表、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教授彭富春说。在谈到关系中国教育未来10年走向的《纲要》时,他表示,它是否只是一个口号,如何落实,值得忧虑!
昨日,在湖北代表团的驻地,彭富春剖析了大学“衙门化”的种种表现、后果和成因。他呼吁教育改革步伐要加快,高校改革,要让教授和学生成为办学的主体。
“教授”不再是自豪的称呼
“我们学校里有一个文科院系。搞院庆时,虽然它的学生中走出不少文艺界名人,但是院方请来的嘉宾都是一些部长、厅长、处长;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但我们听得最多的是‘张书记’、‘李院长’、‘王处长’,教授,不再是一个令被称呼者自豪的称呼。”彭富春用这两个司空见惯的现象,说明一个事实:大学“衙门化”,其表现几乎无处不在。
他向记者描述了“行政力量强势”的种种表现:“招生时,破格录取的权力掌握在行政系统中。而破格,说穿了就是破坏游戏规则;就业方面,行政干部有推荐就业权;学术评价,按道理是学术委员会的事,但实际上,学术委员会的评委,很多是院长或系主任;与“白丁教授”相比,学者型官员更容易拿到科研课题。
教授和博导争当“处长”
大学成“衙门”,会产生什么后果?彭富春认为,恶果主要有四:一是损害了教育的本性——教书育人,科研实验,追求真理和自由;二是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办学的主体,因此伤害了教师的积极性;三是迫使部分教师转型走“行政化路线”;四是行政官员掌权后,反过来又侵吞学术和教育资源。
当今中国大学为什么出不了大师?“衙门化”、市场化、量化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重要原因!彭富春说,行政力量在大学里的强势地位,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高校公开招聘处长时,教授、博导纷纷参加竞聘,有时达到几十比一,比公务员招考还热闹。
“因为只有当了院长、系主任、处长后,才有人权和财权。反过来,官有多大,学问就有多大。”彭富春说,一些行政官员掌权后,反过来又侵吞学术和教育资源。
政府管理大学宜粗不宜细
“‘衙门化’只是当前高校问题的一个方面”,彭富春说,“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都跟着市场走,既要服务市场,有时还跳出来成了市场主角,比如办独立学院、把教育产业当产业等等,这样一来,它又出现了一个‘市场化倾向’”。
“‘两化’的结果,加上考核上的量化和技术化,大学就变成了‘衙门’。”他表示,大学‘衙门化’后,拥有了超出事业单位的权力。掌权者一方面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相应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有权重新分配和支配这些资源。“教育是意识形态的范畴,是国民素质提高的现实途径。政府当然应该管理教育,但是管理方式上,宜大不宜小,宜粗不宜细。”彭富春说。
对此,彭富春认为,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门不能将学校视为其下属的司、局、处级单位,因为教育有其自身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