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张泽洪教授来我们作“中古史上的道教写经”学术讲座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4-07-23
本网讯(通讯员曹承冠)7月13日晚,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张泽洪教授应邀在122cc太阳集团B214报告厅进行了题为“中古史上的道教写经”的讲座。张泽洪教授在道教思想、道教科仪及少数民族宗教等研究领域有丰富建树,对敦煌出土道教文献也深有研究。本次讲座由我们副院长黄超教授担任主持,浙江工业大学肖云泽副教授进行回应。本次讲座是第四届全国宗教学博士生学科论坛系列讲座中的一讲。
讲座伊始,张教授便讲述了中古时期道教写经风潮的兴起。他指出,汉魏时期,道经传播主要依赖道俗信众的传抄授受。而南朝时,上清派道士的写经扩展了这种抄经的影响,开创了后世写经的传统。王羲之写《道德经》换鹅的故事便是这一时期写经的典型例子。
唐代是中古写经最盛的时代。张教授指出,唐代写经、藏经的风俗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不仅个体信徒和道观参与其中,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道经的缮写。他详细说明了道教内部对写经过程中各种规定的严格要求,包括书写形式、文字风格、装潢和收藏等方面。此外,各地名山宫观和道教内部也有自己的藏经传统,将写经视为“镇山之经宝”。
接下来,张教授以敦煌写本中所见道经题记为中心,从一个更微观的角度向听众介绍了中古道教写经的具体情形。张教授指出,敦煌地处西陲,佛教势力强大,然而敦煌藏经洞里仍然出土了八百余件古道经写本,其中尤以唐代写本为多。这些文献主要分为长安写本和敦煌本地写本两种。他以第2295号写卷为例,详细分析了长安写经的具体流程和题记内容。
此外,张教授还探讨了唐代写经盛行的原因,强调道教对经典的传写、保护及其在教义中的重要性。他指出,道教宣称抄写经书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种宣教对广大道俗群众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这样的宣教无疑对广大道俗群众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在这种信念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写经人潜心缮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通过以上介绍,张教授对于中古史上的道教写经作出如下几点结论:现存敦煌道经的题记大略反映了敦煌地区道经传写的概况,亦可见整个唐代写经风气之一斑。唐代是中古史上写经风潮最盛的时代,唐代写经事业的兴旺发达与皇室的推崇、道俗信众的参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互动环节中,肖云泽副教授针对研究本身的问题意识与学术价值进行回应。张教授就在场师生提出的关于“道教写经与书法艺术”、“经书抄写背后的宗教意识”等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讨论。张教授还就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作出详细阐述。
讲座结束之际,黄超教授代表到场全体师生向张教授致谢,并对整场讲座进行了简短和精辟地总结,讲座在众人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圆满结束。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