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在122大阳城集团网站顺利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3-26
本网讯(通讯员陈瀚钊 刘佳源)3月14—16日,“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在湖北武汉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122cc太阳集团、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承办,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民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协办。本次会议旨在探讨中国哲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演变及其时代使命,在“世界历史的中国时刻”已经来临的当下,为“世界之治”的时代需求提供中国之智。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开幕式于15日上午举行,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主持。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副校长陆伟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122cc太阳集团郭齐勇教授,122cc太阳集团院长李佃来教授分别致开幕辞。
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副校长陆伟教授致辞
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发林主持开幕式
陆伟副校长代表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对各位来宾、专家及学者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介绍了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哲学学科的深厚传统与发展历程。他表示,与珞珈山水深结因缘的哲人灿若星河,熊十力、方东美、萧萐父等学术大家在珞珈山下执掌教鞭,奠定了中国哲学学科基础,以郭齐勇、李维武、吴根友为代表的几代学人接续旗帜,奠定了珞珈中国哲学的学术重镇地位。面对当下的智能技术变革,122cc太阳集团依托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学科优势,推动“中华文化智能论证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助力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是武大中国哲学融入“世界历史”的最新成果。最后,他强调中国哲学具有参于天地、中和位育的高明思想,必将在世界文明的互鉴与融通中大放异彩,为新时代世界秩序的建构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教授致辞
杨国荣会长代表中国哲学史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122cc太阳集团表示感谢。他结合大会主题指出,随着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中国哲学也具有“世界性”,也即在共同的世界整体中思考世界。这意味着使哲学回归本源形态,也即将世界把握为整体的智慧。世界历史使哲学扬弃特殊境遇的限制,在思想和存在境遇上都具有整体性;知识的专业化亦为此提供条件与要求。世界哲学因而实为智慧的现代形态,即知识分化后更深刻的智慧形态。结合康德与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和“世界公民”的论述,他指出,“世界哲学”能从普遍的人类价值角度理解世界对人的意义,以及哲学对人的规范意义。“世界哲学”的普遍视域有助于哲学超越单一视野,在多元互动中相互激荡,从而实现建构与发展。
122cc太阳集团郭齐勇教授致辞
郭齐勇教授回顾了珞珈中国哲学传统以及近年来学科点开展的工作。他表示,熊十力、方东美、范寿康、周辅成、石峻先生任教于珞珈山下,今人唯有不断努力耕耘才能接续好前辈学人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传统。近年来,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哲学团队经过“十年磨一剑”的功夫编写且成功出版了十卷本学术版《中国哲学通史》,并即将完成《萧萐父全集》的编纂工作。2021年7月以来,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与贵阳孔学堂共同启动《民藏》编纂工程,工程立身于中国的民本思想传统,通过对民本思想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汇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22cc太阳集团院长李佃来教授致辞
李佃来教授向拨冗莅临的学者们致以诚挚谢意,同时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达了热烈祝贺。他表示,中国哲学是有生命力的哲学,是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智慧,因此注定是世界历史中的哲学,是全人类必定会共同关注的思想。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影响了西方启蒙运动的开展和推进,而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更是不仅为中国,也为人类的思想贡献了智慧力量。根据他本人的观察,中国哲学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哲学研究新趋势,许多外国学者都感兴趣并从事于中国哲学研究,且认为中国哲学思想在诸多方面超越了西方思想。最后,李佃来教授介绍了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哲学学科近几年的成就,并对专家、师长们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随后进行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场大会主旨报告由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主持。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编审,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122cc太阳集团董平教授,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作大会报告。
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作大会报告
张志强所长的报告以“通古今以究天人:中国文明的历史超越性问题”为主题。他结合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唯识学的“三性说”,指出中国哲学形而上学的特质与视域在于“际”性,也即有无之间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要求重视“象”,其能够指涉存在而非即是存在,有助于揭示这一可能性。另一方面,应将“超越”把握为发现这一可能性的行动和实践,在当下生生创造,使过去之“有”转化为充满可能性之“无”,进而实现为未来之“有”;在古今之际展开批判性创造,使天人之际的超越性更丰富地在历史中呈现。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编审作大会报告
魏长宝副总编辑的报告以“当代中国哲学的‘学’与‘派’”为主题。他提出,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最重要的一个基础性支撑就是“学”,也即学术研究要产出原创性的哲学理论。另一个重要基石就是“派”,要大力扶持中国学派的形成,自觉打造能够传承历史、赓续文脉、光大学脉的中国学派。这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开放包容地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当代中国哲学的“立学”与“创派”,既是学科范式的根本变革,也是一场思想革命,其本质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主体性重建的过程。
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122cc太阳集团董平教授作大会报告
董平教授的报告以“究竟什么是‘中国哲学’?”为主题。他回顾了21世纪初“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论辩,强调应当重视中国哲学的原初形态与本根意识。他提出,不同于西方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中华文明起源于伏羲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中国哲学诞生之初是直接与日常生活有关,是实实在在地去解决生存问题。中国哲学不是西方哲学的附庸,其有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和价值理念,是人类历史生成当中的别样文明形态。
学会副会长、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吴根友教授作大会报告
吴根友教授的报告以“‘世界历史’与‘汉语哲学’”为主题。他提出,人类早已处在“世界历史”之中,汉语哲学要从古典形态、现代形态走向未来的形态,发展出基于汉语世界的生存经验,而又能展现“世界之中国”和“中国之世界”新经验的汉语哲学。虽然从来没有所谓的“普遍哲学”,但人类有共享的哲学问题。不同民族语言形式的哲学可以对此形成具有重叠共识的哲学回答,给出汉语哲学形式的回答应该是汉语世界从事哲学研究者的一项历史使命。
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长聘副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由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庆楠长聘副教授主持。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丁四新教授,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李承贵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程乐松教授作大会报告。
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丁四新教授作大会报告
丁四新教授的报告以“孟子心性论中的善恶问题”为主题。他梳理了围绕孟子的“性善”主张及其论证展开的争议,主张对心之善恶与性之善恶以及二者之关系作出细致辨析。他提出,从孟子的定义来看,“人之性”只可能是善或纯善无恶的,“在人之性”则兼具善性和恶性,包括善恶两端。本心是纯善无恶的,但是其所谓用心是有善有恶的,故而孟子除了具有心善的观念外,也存在心恶的观念。但对于恶心又是从哪里天生且又如何天生的问题,则需要进一步追问和回答。
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作大会报告
杨立华教授的报告以“太虚与自在之物:张载对闻见之知的超越”为主题。他将张载与康德相参照,认为前者虽同样关注自然哲学,肯认感性经验的局限性,但强调“尽心穷理”而未导向不可知论。一方面,张载肯定部分现象的原因超出感性经验,且可在其与可见世界的互动中“穷理”而加以认知,由此可确证“太虚”与“幽”。另一方面,对理性的限定恰恰基于认知主体性的过度放大,反而应当“尽心”或扩充心知之用,这最终导向“天德良知”,亦即对德性禀赋及其必然性的自觉。
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李承贵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承贵教授的报告以“王阳明心学的学术精神”为主题。他指出,王阳明将“学术”看作天下之公器,应当为天下人主持公正、言说公道,其实现方式就蕴含在阳明的学术精神中。客观精神、怀疑精神、包容精神、创新精神、关怀精神是阳明学术思想的核心品质,是阳明心学之所以为阳明心学的精神根据。当代阳明学研究不仅有义务传承这种精神,而且有义务弘扬这种精神,将此精神贯注阳明学研究实践中,以使阳明学研究得以积极展开,并成为真正的“天下之公言”。
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哲学系程乐松教授作大会报告
程乐松教授的报告以“镜像与交缠——早期思想中身体的表达性”为主题。他以“身体”这一现代语词为出发点探索早期中国思想表达策略与当下哲学叙述之间的巨大差异。他指出,西方哲学的身心二元论使身体去精神化,舍勒等将身体视为世界与自我的前结构,也只是对前者的内部颠倒。应当回到“身体”的语境,理解早期思想中其作为表达工具的特征,也即“镜像性”:身体为最切近的经验来源,故能广泛地融摄世界总体。此类推的表达方式或策略证明“身体”蕴含着强大的表达作用,亦体现中国思想之特色。
本次会议为期三天,汇聚国内哲学界众多专家学者,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大力支持。除开、闭幕式之外,还设有四场主旨报告,二十场分论坛。在分论坛中,与会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聚焦中国哲学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演变与定位,在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新诠、经典与诠释的古今之变、中西哲学比较与会通、中国哲学的近代展开与历史书写等具体领域展开交流,共同探讨中国哲学的世界意义与未来走向,致力于建构中国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展现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风貌与多元路径。
学会理事、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欧阳祯人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分论坛报告结束后的大会主旨报告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场大会主旨报告由学会理事、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欧阳祯人教授主持。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杨泽波教授,学会理事、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教授,学会理事、河北大学哲学系程志华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作大会报告。
学会理事、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复旦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杨泽波教授作大会报告
杨泽波教授的报告以“哲学是人类对形上追问的无尽反思——从中西学对‘生生’问题的关注谈何为哲学”为主题。他指出,儒家哲学和西方哲学在发展中分别突显“伦理心境”和“此在”,前者来自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后者面对死亡而向未来敞开自身。二者都为存在论引入时间性,体现“生生转向”的变革。由此,哲学的基础在于人类对形上问题的追问,以及对此追问的无休止的反思。这种界定有助于解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哲学的终结等问题。
学会理事、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范鹏教授作大会报告
范鹏教授的报告以“‘世界历史’新时代视域中的敦煌哲学”为主题。他认为,敦煌哲学首先是在敦煌文化的哲学阐释中提炼的大盛融通之道,既体现“求道”的哲学普遍基础,又体现中国哲学“求通”的宗旨。进而,其以“形象哲学”的方式“寻真悟道”,蕴含着慈仁之善、自由之美、人道之真和“通而不孤”的宇宙人生大道四个方面的内容。敦煌哲学可由“通”的精神顺应世界历史之势,为文明互鉴、和平发展、世界哲学的建构提供思想资源。
学会理事、河北大学哲学系程志华教授作大会报告
程志华教授的报告以“由无向到无相——牟宗三的两层存有之证”为主题。他认为,牟宗三不满于康德的“物自体”仅是虚设,且“反省判断”的“合目的性”被归因于外在的上帝。因而,牟宗三将“无向”,亦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转换为“无相原则”,亦即通过审美判断超越“现象”层面的二分;并肯定道德实践之心是人的内在目的,以“良知”为“无相真心”的内容。由此,“物自身”与“现象”的区分、“无执”和“执”的两层存有论才真正得到证成。
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杨朝明教授作大会报告
杨朝明教授的报告以“以世界文明视野看早期中国研究”为主题。他从世界文明的视野指出早期中国研究的困境及突破的可能性。当前的早期中国研究面临疑古思潮、“轴心时代”理论争议和西方研究范式的冲击与影响。因此,应该采取多学科交叉融合、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互证、与其他世界文明的比较研究等方法,充分发掘早期中国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及其发展脉络,从而突显早期中国文明在文化理念与传统、社会治理等方面对于世界的意义。
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教授主持大会主旨报告
第二场大会主旨报告由学会副秘书长、清华大学哲学系赵金刚教授主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李祥俊教授,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鹏教授,学会常务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贡华南教授作大会报告。
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曹峰教授作大会报告
曹峰教授的报告以“重审‘绝地天通’”为主题。他指出,“绝地天通”自楚昭王开始便被误解,并在历史上的诠释中逐渐被视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性事件,而现有相关研究则受到西方单线演进论的影响。“绝地天通”本是发生于楚地的、对九黎苗民的绝毁社稷宗庙的惩罚措施,意在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地神祗沟通的可能,也是可重复的结束混乱与恢复秩序的手段。其在历史上反复出现,体现了治乱循环的历史观,并因宗教祭祀的因素而亦与天文历法相关。
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师范大学122cc太阳集团李祥俊教授作大会报告
李祥俊教授的报告以“集聚、一体与共相——熊十力哲学本体论的共同性理念前提审思”为主题。他认为,熊十力的哲学本体论的前提在于其“共同性”的信念,即宇宙万物为不可分割的生命整全体。这一思想以儒家的一体论为根本,批评与融摄佛教唯识学的集聚论和西方哲学的共相论。集聚可被视为全体分化为万物的“翕辟成变”;共相则是成就万物和认识世界的理型和范畴。熊十力由此维护绝对的共同性与儒家传统价值观,并融摄认识世界与人生的面向。
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鹏教授作大会报告
陈鹏教授的报告以“‘分析’与现代儒家哲学的发展”为主题。他指出“分析”精神与方法的意义,并将其概括为三方面的指向:思想的清晰性与对话性;避免独断与呈现可能性;检视思想建构与展开。新儒学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运用:冯友兰以“理”为类名,以理性批判重构传统的价值意识;刘述先以“理一”为形式性的规约原则,体现对话性和现实性;劳思光严格区分“指引”和“解释”两种理论效力;冯耀明区分语言的认知和引导功能,批评道德主体性和“德福一致”的说法。
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朱承教授总结发言
会议闭幕式由122cc太阳集团李巍教授主持。学会副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朱承教授对本次大会进行总结发言。他首先感谢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师生为会务付出的辛勤劳动,并强调在本届年会中,青年促进委员会的设立和加入,体现中国哲学学科的年轻化趋势与传承性。关于本次年会的报告内容,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其一,以在世界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中国、如何更好发挥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上的积极作用为根本问题意识;其二,在历史脉络下审视哲学观念的发展,重视对于中国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经典、命题等的创造性诠释,坚持守正创新;其三,重视和反思以哲学为核心的人文学科在数字时代的地位、意义及其发展。最后,他还表达了对于学界未来致力方向的展望,期待学界直面和回应当下的话题,做出更具时代意义的研究。
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致辞
随后,学会常务理事、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作为下一届年会的举办方代表致辞。他回顾了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的学术传统以及前辈学人与中国哲学史学会的深厚渊源,介绍了南开中哲学科的现状与前景,表达了热切的承办意愿和对学者们的热烈欢迎。
122cc太阳集团李巍教授主持大会闭幕式
闭幕式最后,李巍教授代表承办方向学会的信任与前辈同道的拨冗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与欢迎众位学者今后莅临122大阳城集团网站进行指导。
至此,“世界历史”中的中国哲学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5年年会圆满落幕。
(编辑 :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