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学术工作坊在我们顺利举行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4-03
本网讯(通讯员 唐云博)3月29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学术工作坊在122cc太阳集团举行。此次会议由122cc太阳集团、122大阳城集团网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湖北省哲学学会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虚拟教研室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机构的2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
开幕式上,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汪信砚教授致辞。汪信砚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目前有许多学理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如甄别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文明与文化概念,以及如何建构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的问题。
本次会议总共分为四场报告会。
在第一场报告会上,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黄志军教授和吉林大学田冠浩教授分别探讨了文化主体性、马克思恩格斯对传统观念的理解和改造、重建文明自律性等问题。邹广文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性问题的凸显是与现代化的发展紧密关联的,讨论主体性问题的目的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找到确定性的发展图景;“第二个结合”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具有现代性理论的维度,能够有效指导实践,马克思的思想仍然是当今破解中国式现代化难题的重要思想资源。黄志军教授认为,应该回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来考察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并主张对马克思主义与之决裂的“传统”进行分类,即一般意义的传统观念、与私有制相适应的特定传统观念、非难共产主义的传统观念,由此得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与所有传统观念决裂,而是与适应于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决裂。田冠浩教授认为,人类文明步入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走向撕裂,这种现象在AI时代尤其显著。胡塞尔关于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区分启示我们反思科学与人工智能的极端可能,重新审视人自身的存在和体验。评论人刘明诗教授指出,三位学者聚焦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进行了精彩发言,邹广文教授的报告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实现了学理性和现实性的统一;黄志军教授关于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区分具有启发性;田冠浩教授凸显了AI时代带来深刻观念变革之际哲学的重要性。
在第二场报告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杨洪源研究员、南开大学刘明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明诗教授作会议发言。杨洪源研究员认为,要深化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研究,就要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进而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历史定位。马克思与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立者,在揭示文化本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基础上,深刻阐述了经济基础与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澄清了物质生产方式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与文化对社会再生产的反作用。刘明明教授探讨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认为二者的结合提高了俄国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推动了俄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二者在关注人的价值、反对资本主义等方面具有契合性,为结合提供了可能,但是这种结合也面临着如俄国传统宗教观念、小农保守思想等障碍。刘明诗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应当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与道德力量,使中国式现代化形成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因现代化而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在现代化中得到传承与发展。评论人邹广文教授认为,杨洪源研究员从思想史的谱系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研究思路清晰,工程浩大;刘明明教授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吸取苏俄文化事业的经验教训;刘明诗教授看到了传统文化延续性的优势与潜在问题,在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面具有启发性。
在第三场报告会上,北京大学董彪研究员、复旦大学祁涛副教授、湖南农业大学胡艺华教授、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张昊老师作会议发言。董彪研究员阐述了文化主体性的时间向度,认为文化主体性的存在具有连续性、生成性、未来性的时间特质,文化主体性可呈现为凝固时间、心灵时间、叙事时间等形态,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增强历史自觉、历史韧性和历史主动。祁涛副教授阐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概念的风土概念,指出了风土概念的传统文化来源,强调风土概念是现代化批判话语的组成部分,为新文明类型提供了世界性的方案。胡艺华教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质在于中国特色,是中国经验的高度凝练、中国故事的鲜明阐释、中国智慧的集成展示、中国方案的充分展现、中国话语的通行表达。张昊老师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标识性的新概念、新论断、新观点,从文化创造主体和文化领导主体两个维度丰富了文化主体论;明确了文化主体的新使命即文化自信,丰富了文化使命论;构建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深化了文化功能论。评论人杨洪源研究员认为,董彪研究员、祁涛副教授关注原创性和标识性概念对文化思想本身的作用,坚持了将“第二个结合”内化的根本方法论;胡艺华教授、张昊老师聚焦于理论本身,用中国道理讲好中国实践,研究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在第四场报告会上,苏州大学桑明旭教授、安徽财经大学王程教授、湖南工程学院刘灵教授、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周可教授作大会发言。桑明旭教授阐述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自主知识体系,系统论述了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出场背景、思想渊源、核心概念、轴心原理、方法论、思想史、实践样本。王程教授认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文化精神的力量,文化精神构成了经济行为的价值尺度、经济规范的内在规定、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动能。刘灵教授认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在“自我”与“他者”的辩证运动中动态生成的文化创生体系。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生成,既有基于中华文明内核的传承与纵向积淀,也有在文化交往中实现价值内涵的横向拓展。新时代下,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度把握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逻辑,成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时代表达。周可教授认为,“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理论创造。它科学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问题;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既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发展,也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涵养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气度,打破了体用、中西、古今二元对立的格局。评论人黄志军教授认为,桑明旭教授探讨了以人文价值驱动的经济学,形成了区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王程教授重视高水平市场经济的标准与法治文化的建设、培养;刘灵教授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问题,在中华文化与外部文化相互影响中进行考察;周可教授对新文化生命体进行了具体深入地阐发。在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就文化领域与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契合问题、“第一个结合”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在闭幕式上,122cc太阳集团周可教授致辞,总结了会议内容,进一步阐发了会议讨论的意义,并提出了继续通过学术工作坊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的期望。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