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学术周“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学术报告会之六——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心理学反思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05-31
本网讯(通讯员 张安琪)2020年5月30日上午9时,122cc太阳集团“新冠疫情时代的哲学反思与心理调适”珞珈学术周第六场学术报告会顺利举行。该场学术报告会的主题是“新冠疫情防控的文化心理学反思”,由122cc太阳集团副教授谢天主持。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汪凤炎教授、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郭斯萍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凌辉教授和122cc太阳集团钟年教授在会上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本场学术报告会通过腾讯会议平台进行并在哔哩哔哩平台实时转播,两方平台皆反响热烈,哔哩哔哩观看人气峰值更是达到2495人。
第一位发言的是汪凤炎教授。他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暴露出的负心态及对策”为题,意在反思此次疫情中所折射出的给个体自身、他人、社会或自然带来负面影响的心态。首先,汪教授详细阐述了此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一些人具有的三种负心态:即贪吃野味心态、官僚心态以及爱撒恶意谎言的心态。首先,汪教授从心理层面深度剖析了贪吃野味心态背后的五种心理:嘴馋心理、盲目进补心理、面子心理、猎奇心理、和异食癖心理,并依次指出针对不同心理的破解之道;其次,汪教授从权威人格的角度进一步剖析官僚心态的成因,并强调需要通过改革干部选聘制度、加强敬畏感教育来消除权威人格;最后,汪教授从对策的角度,提倡需要通过榜样作用、正确态度、技术与法治三个方面建立健全诚信社会,从而抑制爱撒恶意谎言的负面心态。汪教授着重强调要通过提升国民的反省思维,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重演。
第二位发言的是郭斯萍教授。他以“新冠疫情时代背景下儒家文化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反思”为题。通过美国医院引入萨满巫医为人治病以及中医祝由疗法等例子,引出文化包括理性与非理性两方面这一核心观点。郭教授指出,文化既包括理性的对现实世界的反应,也包括对未知事件的非理性的建构,非理性建构是对未知世界的情感或想象性建构,如原始文化或宗教文化,且非理性建构是文化的本质。接着,郭教授引用意义治疗理论指出,完整的人格应该包括生理、心理以及精神层面,个体的心理健康与精神世界建构是密切相关的。西方人的精神性来源于宗教,中国人精神性则存在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中对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的强调能够将个体的抗压能力与集体的力量融合,从而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最后,着眼于日益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日渐式微的儒家文化,郭教授呼吁我们批判继承儒家文化来建构精神世界,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位发言的是凌辉教授。她从心理调适策略角度出发,以“后疫情时代的心理调适”为题,指出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在一个新阶段即后疫情时代。在简单阐述后疫情时代的常态化、持久战的特点后,进一步介绍了后疫情时代人们主要产生的焦虑、抑郁、恐惧、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社会心理反应。在科学防疫,回归正常以及改变生活方式与病毒共处这两项后疫情时代心理调控总原则的指导下,凌教授分析了宣泄、园艺、正念、社会支持网络以及通过身体、自然娱乐等领域建立自身资源库等可行的心理调控方法的同时,详细的向我们介绍了如何绘制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图,并通过识别、制定计划等方式巩固自己的社会支持,同时提醒我们高质量的关系不能够以满足自己为前提。
第四位发言的是钟年教授,他的发言题目是“疫情下心理应对的文化资源”。钟教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人类要与病毒长期相处的可能性,区别于“抗疫、战疫”的传统说法,创新性地提出了“和疫”的概念,并从时间与空间两个角度进一步阐释“和疫”的概念。倡导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处,而非一方战胜另一方。随后,钟教授指出中华文化对我们的滋养、保护、激励作用,启示我们在对其他文化实行“拿来主义”的同时,不要忘记关注自己的文化,特别是需要反思一切以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标准为主的研究取向。此外,对于我们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钟教授提出了“文化+科学”的应对之道,并从新旧之“和”的角度,启示我们心理学研究就是要检验旧识,获取新知。
接下来,在主持人谢天副教授的组织下,四位老师针对留言区的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各位与会学者针对报告会中的疑问与收获,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旁征博引,启迪了大家的思想和问题意识。
此次学术报告会视角新颖、内容详实,与会学者凭借他们卓越的人文学术素养以及出色的个人魅力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为我们思考新冠疫情提供了新的文化心理学视角。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