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122cc太阳集团成功举办第十三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0-12-01

本网讯(通讯员 李芳齐 邵苗苗)11月28日至29日,第十三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举行。此次论坛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复旦大学哲学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联合举办,122cc太阳集团承办。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召开,并在bilibili平台上进行了同步直播,本届论坛线上线下观摩人数高达1000多人。

开幕式由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黄超主持。122cc太阳集团党委书记龙滔在致辞中,表达了学院对此次论坛的重视,并对参加此次论坛的同学寄予美好祝福。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搭建了很好的学术平台,希望同学们能通过这个平台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师代表刘伟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促进五校的学术交流和共同进步。随后,其它几所高校的教师代表分别作了开幕式致辞。

(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黄超主持开幕式)

(122cc太阳集团党委书记龙滔致辞)

(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研究生院院长陈传夫致辞)

本届论坛共分为五场报告。

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与意义”。会议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文碧芳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王兴赛副研究员、台湾政治大学谢昭锐助理教授点评。

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彭肖建博士通过阐述马克思的资本权力批判逻辑、资本权力与政治权力地交互作用等内容得出:资本权力的扬弃是改变资本的私人权力的性质,而成为一种普遍的、公共的社会力量。复旦大学肖柯博士依托《矛盾与多元决定》的法文本,发掘阿尔都塞旨在解释革命形势的“例外方法论”,并通过对斯宾诺莎哲学采取“无神论地阅读”发现,独异性概念在与神相对立的意义上,具有颠覆形而上学和决定论的激进潜能。中山大学孙忠厚博士阐释了梁漱溟一方面强调“周孔教化”不是宗教,另一方面又揭示“周孔教化”“勖勉人生”的效用。北京大学陈辞达博士通过回归《大纲》的文本梳理出历史认知空间展开含义的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到资本主义社会认知的空间展开、从资本主义社会认知到前资本主义社会认知的空间转换、从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认知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认知的空间转换。复旦大学陈萌博士指出偶然性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可能性哲学构成了一种对决,而这种对决正是东西方哲学之较量的一个缩影。北京大学高晓梦博士通过论证以下三个观点,对马克思的平等观做出解读。第一,马克思并不持价值无意义的态度;第二,“平等”和“自由”在马克思的论述中是同构性的概念;第三,马克思和恩格斯用消灭阶级代替商品等价交换意义上的平等,按需分配的原则并不潜藏着对个体高度不平等的对待,因为它预设了对不同维度弱势群体的关怀。中山大学郭矩铭博士通过朱熹注解“明德”的思路与意义,指出朱熹的良心、本心与明德的内涵一致,但根据文本的语境不同,朱熹的解释有所侧重,明德仅释《大学》。

(会议现场)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思考与现实”。会议由中山大学王兴赛副研究员主持,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文碧芳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张国贤副教授点评。

北京大学王一鸣博士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揭示出“性命”在《庄子》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形上与形下的思想层次,并指出二者的差异与联系在理论上的意义,最后以这种思想的方法重新检讨与反省“性命”这一语词涉及的语文学问题。台湾政治大学罗易博士阐述了一个“使实践哲学真正服膺于当代”的问题讨论,点出了“体验论”与实践哲学之间的关系,强调在“哲学”的两重命题脉络下,需要有一个中介,才能使知识命题下的“实践哲学”概念真正过渡于“哲学”之中,而完整所谓之“实践哲学”。中山大学郑奕举博士通过以一个清晰且系统的方式来展示,概念领域的无界限性——麦克道尔对思想的意向性的解释,指出麦克道尔以一种维特根斯坦式的治疗哲学的精神来消解有关“思想能否指向实在”的焦虑,并捍卫常识:实在独立于心灵,且可以被思想所把握。复旦大学贺婧博士通过《感觉的逻辑》中这条隐性的概念“运动”线索所牵带出的美学路径,深入到德勒兹哲学理论与绘画理论相交的核心地带,并进一步阐明德勒兹是如何通过对这条概念路径的建构以及对培根作品的分析,来解答现代主义之后“绘画之为绘画”的本体问题。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刘奕文博士重点关注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阻碍人自我实现的批判,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异化劳动和对人自我实现的阻碍三者相联系,探讨马克思这一批判的理论来源、具体路径和未尽之处,试图从政治哲学的角度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非正义性的批判找到依据。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夏志伟博士指出休谟在《人性论》和《人类理智研究》中关于必然性的相关论述始终一致,关于自由的相关论述并不相互矛盾;休谟正是通过其关于必然性与自由的论述来提出他的相容论;然而休谟的相容论却无法逃避强决定论的诘难。复旦大学刘兵博士指出随着以山鹿素行(1622-1685)、伊藤仁斋(1627-1705)、荻生徂徕(1666-1728)为代表的“古学派”兴起,朱子学在江户中期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发展局面,师从室鸠巣的中村兰林(1679-1765),在继承室鸠巣朱子学基本立场的基础上,兼采诸家之说,逐渐形成了以宗法朱子、考证诸家的学风,进一步推动了朱子学的新发展,这一点集中反映在其所著《孟子考证》一书之中。

(博士生博士生线上报告)

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批判与革新”。会议由中山大学刘伟副教授主持,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李志教授、复旦大学孙宁副教授点评。

复旦大学严杭迪博士指出斯宾诺莎断言“意志为必然因”的前提分别是“实体是唯一且自因的”和“意志是思维的样式”;谢林通过“实存的根据”和“实存者”这一基本区分,确立了太一内部的二元论,同时将意志本原化,从而说明了人的先验自由和经验性的、必然意义上的自由。中山大学梁振博士通过剖析《资本论》价值形式部分的关键论断,结合化身、中介、表现等语汇的特定文化背景,从两方面阐述马克思“现实抽象”思想的根本所在,而这也是对商品关系从而对现代世界规定性展开批判的要件。台湾政治大学刘又仁博士从对斯密自由观之重构切入來阐明观点及概念,揭示出斯密与古典传统的断裂及他与当代流行的经济自由主义的距离,并提供思考当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地位的新资源。北京大学的刘纪琪博士生报告的题目是《Unambiguous names in belief report》。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的熊沂博士生从司马迁政治权力转移观点入手,在政权与治权相分离的政治框架下,透过禅让和革命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权力转移表面,揭示出在司马迁的政治理论体系中这二者的一致性。复旦大学的金翱博士指出,阿多诺对精神分析采取内在批判的立场,展现了精神分析的多副面孔。他将弗洛伊德的文本置于历史语境中加以解释,并通过寻找其思维结构的矛盾洞察到其理论的真理性。

(专家线上点评)

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比较与反思”。会议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李志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刘伟副教授、复旦大学尹洁研究员点评。

中山大学荣伟杰博士分析和评述了林秋梧的“革命佛学”,指出这一工作不仅有助于厘清其内在理路,还可收获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在台湾实践之命运的若干反思。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李亚奇博士生从道德哲学视域出发,在比较钱穆与清儒、阳明以及以牟宗三为主的现代新儒家的不同中,反思钱穆诠释孔子仁观的情感向度,并指出钱穆是以一种情感思路实践性地诠释孔子的仁观。复旦大学姚勇博士借助现代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基于在概念上严格区分的正当性与证成性这两种道德评价政治权力的方式,重新探究孟子对政治权力道德基础的论说,并进一步思索孟子的相关论说所可能存在的限度问题。北京大学李佳欣博士通过借助对列维纳斯的“外在性的他者”与德里达的“解构化的异质性”来重寻在互体性共在中被遮蔽的女性特质,并在其基础上对经典文学名著及影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回味,来考量与分析其中隐微的个体属己之生存境况抉择的自由场域,以实现对身体维度下女性主义内外复合的双视域反思。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尹孟杰博士通过厘清信念自由问题的理论背景,重构斯特普对信念自由的论证,并提出两个反驳:斯特普过于简单地将好的因果过程作为判断信念态度是否自由的标准,并且混用了行动理由与信念理由进而将行动与信念进行了不恰当的类比论证。中山大学严家森博士就赵孟俯与中峰明本两位元代翘楚相识年代、交往过程、相互影响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考证和探索,进行了进一步的厘清。复旦大学崔丽俐博士在报告中逐步分析列维纳斯是如何通过对笛卡尔理论要素的复杂挪用与替换以反对胡塞尔式的笛卡尔解读,以此探讨列维纳斯与笛卡尔之间的理论亲缘性与陌异性。

(博士生博士生线下报告)

第五场的报告主题是“重建与追问”。会议由北京大学陈斯一助理教授主持,122大阳城集团网站陈江进教授、复旦大学何益鑫老师点评。

122大阳城集团网站洪明超博士以《朱子对道德基础的理性主义重建》为题,指出朱熹抛弃了道南学派的道德理论,一方面把道德情感的根据直接置于人性上;另一方面对促进道德实践的工夫进行改造和置换,扬弃了神秘主义的工夫。由此完成了对道德基础的理性主义重建,也奠定了中国哲学理性主义的基调。台湾政治大学王尚博士提出,亚当·斯密的思想蕴含一种现代的道德经济观点:追求平等的人类尊严与普遍的经济自由,并主张改善生活的内涵取决于个体具有特殊性的自我实现;新的人性观重思物质生活的意义,从而倒转行动与生产的关系、颠倒城邦家务的价值秩序。北京大学冯莉博士指出身体对于儒家及其所推崇的“礼乐制度”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其作用甚至是基础性的,因为在古代仪式化的场景中,正是基于肉体性身体的实践而逐步形成了社会的有序状态。中山大学张晋一博士指出海德格尔对康德阐释的根本旨趣在于:“为形而上学奠基”何以在康德处变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的指引下,海德格尔印证了自己对于存在论差异、存在意义的多样性、存在领会的可能性、以及此在的有限性的构想。北京大学傅志伟博士生提出,关于时间,过去是固定的,未来是开放的。人们为了解释它们,提出了一种时间理论,即“增生块理论”。但这个理论也面临着指控,有人认为它不能保证“我们存在于现在”这个知识。假如它要成为我们最好的时间理论,那它就必须解决这个认知难题。122大阳城集团网站的胡宗超博士指出,动机内在主义者迈克尔·史密斯在反驳动机外在主义提出的“非道德主义者”设想时,认为“非道德主义者”的道德判断并非真正的道德判断。通过分析发现,史密斯所提供的解释方案很难应对复杂的道德情境,而被他冠以“道德迷信”的外在主义解释方案则更符合日常道德经验和直觉,因此没有理由接受史密斯的内在主义方案并认为“非道德主义者”没有作出真正的道德判断。中山大学郭羽楠博士分析了古朴的诸侯观与以君臣伦理为基础的诸侯观这两种诸侯观,并指出二者的纠缠与冲突在关于“文王称王”的争论中得到集中展现,“称王”在君臣伦理的视野下变成一个尖锐的问题并陷入解释的困境。

(专家线下点评)

(122cc太阳集团论坛现场)

在为期一天半的会议中,博士生们的论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美学、伦理学等领域。点评老师们从问题意识、文章构架、概念阐述等角度对博士生们的论文进行了细致深入的点评。

大会闭幕式由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李勇主持并致辞。他指出,此次论坛为博士生们提供了一次非常宝贵的交流学习机会,南北五校之间的这种交流对于当下及未来的学术研究以及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随后,五校与会博士生代表分享参会感悟,他们表示,通过本次论坛的学术交流以及专家学者们的评议,他们收获颇丰并诚挚感谢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同时也期待今后有机会在线下进行交流。至此,第十三届“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圆满落幕。

(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李勇主持闭幕式并致辞)

“南北五校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自开办以来,一直是两岸相关高校哲学学子翘首以盼的学术盛事,该论坛为五校博士生提供了展示学术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激发学术创新的跨二级学科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与会博士生通过论坛这一学术平台进一步互相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拓宽视野、互通有无。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