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分析进路伦理学研讨会在我们顺利召开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1-11-06
本网讯(通讯员冯黎明 刘贺)2021年10月29日至10月31日,由122cc太阳集团主办的第八届“分析进路伦理学·帕菲特道德哲学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混合形式在振华楼B214报告厅成功召开。本次研讨会围绕“帕菲特道德哲学”展开,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李勇教授,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122cc太阳集团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主任陈江进教授、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葛四友教授,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刘晓飞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潘磊副教授以及众多同学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30日上午,会议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湖北省伦理学学会副会长、122cc太阳集团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主任、陈江进教授主持,122cc太阳集团副院长李勇教授致欢迎词。
李勇和陈江进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哲学院的发展近况,以及近几年122cc太阳集团伦理学与政治哲学教研室的发展和成绩,希望通过此次会议,促进国内学者更好地把握伦理学界的前沿状况,更好地与国际伦理学界接轨与融合,并对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李勇副院长致欢迎词)
(陈江进教授主持会议)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陈江进老师主持。
第一场由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道德教育研究所陈真老师做《帕菲特非形而上学的认知主义的问题何在?》发言。陈真老师指出,帕菲特在其著作《论重要之事》第二卷和第三卷之间的元伦理学观点有差别,并对其在第二卷中所持的非形而上学,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进行了批判。陈老师论证到,帕菲特在第二卷中的问题是,他至少下意识地试图以理解自然科学的方式去解释规范性真理的性质;而“存在”的概念无法摆脱形而上学或本体论。因此,帕菲特也在第三卷放弃了“形而上学的”的限定词,也放弃了“非自然主义”。随后,122cc太阳集团李勇老师就还原论与非还原论各自的优势等问题进行了评议。
第二场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王东华做《理由实在论能否回答规范问题?——科斯嘉对道德实在论的批评》发言。王老师指出,科斯嘉批评以摩尔为代表的传统的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无法回答规范性问题,而现在存在一种以帕菲特为代表的更新版本的非自然主义道德实在论,即理由实在论尚不在科斯嘉视域内。随后,王老师通过对文本内涵的考察,指出科斯嘉对实在论的批评也可以应用在帕菲特的理由实在论上。之后,随后,中南大学的黄伟韬老师对王东华老师的发言做了点评。黄老师首先对王老师的发言做了简要的梳理,明确了双方关于非自然主义实在论的共识。进而,他从科斯嘉的文本出发,主张科斯嘉所批评的实在论观点包含了以帕菲特为代表的当代非自然主义理论。此外,黄老师还指出,“理由实在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第三场由中山大学哲学系卢俊豪老师以《事实何以提供理由》为题进行发言。卢老师指出,帕菲特做出了区分,即规范性事实不等于在规范性意义上具有重要性的事实。但是,具有规范性重要性的事实何以提供真正的理由仍需要具体的说明。在发言中,卢老师以施罗德的假言主义理由观为考察对象,倡议了我们应当接受一种假言性的规范性,将主体性事实也引入规范性讨论中,由此展现一种伦理学特有的“生动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吴童立老师简要梳理了卢老师的发言内容,并就不同理由之间的显著性差别问题提出了追问。
30日下午研讨会进行第二阶段,由湖北大学陶文佳老师主持。
第一场由湖北大学阮航老师发言,题目是《论帕菲特对个人同一性经典观点的反驳及其伦理意义》。阮老师论述到,帕菲特对个人同一性的还原论和非还原论观点都加以批驳,并发展了威廉斯的观点,用个体连续性即关系R的概念加以替代。只有将帕菲特的元理论与规范理论整合起来,才能理解帕菲特的理论目的,他触及了主流伦理学中个人主义视角的内在问题。随后,四川大学的吴敏老师从威廉斯的未尽事实概念、人格身份概念和认知层面的原子式个人主义为切入点进行了评议。
第二场由中国政法大学张鑫毅老师发言,题目是《虚拟空间中的人格同一性重要吗?》重点对虚拟空间中的人格同一性判定和道德归责问题进行了探讨。张老师提出,我们对于虚拟现实中的自我有一种很强的在场感和拥有感,并从这种拥有感谈及了人格同一性问题与道德责任问题。当我们谈及虚拟空间中的道德责任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形式同一性与形式责任。在此之后,中国人民大学魏犇群老师从虚拟人替是否涉及人格同一性问题的角度出发进行了评议。刘晓飞老师则提出,在这一话题下,操纵问题的重要性可能要大于同一性问题。
第三场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刘晓飞老师的发言,题目是《Near Bias and Temporal Neutrality(短视偏见与时间中立性)》。刘老师从帕菲特对时间中立性问题的论述切入,通过分析四种对短视偏见的重要批评,认为这些批评都难以成立。时间上的迁延有可能使事件带来额外的苦乐。因而,刘老师指出,虽然时间中立性为众多哲学家所重视,但对其的真正辩护仍有待商榷。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玮老师对刘晓飞讲师的讲演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点评:第一,引入的考虑是不是时间中立性理论家已经打包考虑到的;另一点是刘晓飞提出的四个论题是否有实质区别,第三是聚焦于苏格拉底对短视偏见的论述,提出了另一种解读方式。
31日上午进行第三阶段研讨会,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叶金州老师主持。
第一场报告由厦门大学张会永老师发言,题目是《试析帕菲特对康德绝对命令的后果主义改造》。张老师指出,康德主义者对普遍法则公式具有一定的批评,帕菲特希望能对其进行改造,使其向后果主义兼容。张老师认为,这种改造并不成功。在帕菲特那里,后果主义的考虑是他自己的预设,而不是从康德主义出发得出的结果。因此这种改造并不优于康德的论述。而康德自身的内容是自洽的,帕菲特只是在打一个虚空的靶子。随后,湖南师范大学文贤庆老师就如何理解“我”与“自我”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评议与追问。
第二场报告由陆鹏杰老师发言,题目是《关系平等主义比运气平等主义更可取吗?》。陆老师梳理了关系平等主义对运气平等主义的两种主要反对,并论证二者都无法成立;接着,陆老师通过对帕菲特提出的“向下拉平”论证的分析,指出关系平等主义可以在两种解读方式上应对这一难题,但两种解读都无法超越运气平等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大学的范震亚博士以三种机会平等的次序、谢弗勒与安德森的理论分歧和关系平等的内涵等问题为切入点进行了评议。
第三场报告由122大阳城集团网站葛四友老师发言,题目是《论帕菲特的痛苦论证》。帕菲特鲜明地反对主观主义的欲求理论,并提出著名的“痛苦论证”,这个思想实验设想了一个怪异的爱好痛苦者,其存在本身意味着主观欲求理论的矛盾。斯特里特式的回应是接受这一矛盾,而其与直觉的相悖在于人们通常难以直觉设想爱好痛苦者。然而,葛老师指出,如果接受主观主义,就必然导向虚无主义。随后,上海财经大学方红庆老师就主观主义理由的本质问题、程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划分问题,以及痛苦论证的有效性问题提出质疑,厦门大学李治言硕士就道德两难困境的解释进行了评议。
会议在老师们激烈的争辩声中走向了收尾。同道汇聚,欢声满堂;思维碰撞,火花迸溅。纵然已在研讨会中过了一天半的时间,老师们仍然意犹未尽,线上线下都开启了新一波的延展讨论。衷心期望本次会议能切实推动国内对帕菲特的道德理论的进一步了解与发展,也期望在来年研讨会能汇集更多师友,线下“论剑”。
(编辑:邓莉萍 审稿:严璨、吴昕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