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报道  >  正文

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系王庆节特聘教授应邀为我们师生讲学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2-06-07

本网讯(通讯员涂念祖)5月27日下午,由122cc太阳集团主办的“珞珈美学系列讲座”第四讲通过线上成功举办,此次讲座主题是“技术、艺术与时间——谈谈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批判性拓展”。讲座由著名学者澳门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特聘教授王庆节老师主讲,122cc太阳集团特聘副研究员贺念老师主持。来自校内外450余名师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王老师向大家分享了他思考“技术”“艺术”和“时间”三者关系的问题意识之起源。他认为,美学问题根本上是存在论问题,亦即人的生存问题。而技术从来不仅是一种“影响或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毋宁说“技术就是人之本性”,技术真正构成了人类存在最根本的“境域”。如果沿着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思想道路,那么技术时代中的人之本质无非就是“技术与时间”。斯蒂格勒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扩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他扩展了海德格尔的“存在—时间”之视域,转而从现代工业的“技术”出发追问人之为人的根据,而时间性就是技术的本质与奥秘之所在。王老师的讲演线索便是从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乃至传统现象学的思想承续入手探讨斯蒂格勒何以认为“第三级滞留”(tertiary retention)是技术之本质,并揭示出他的“遗产”(das Erbe)和“溯—行”(retro-activity)思想何以构成对现象学传统的继承和超越。

王老师重新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与时间》经由《艺术作品的本源》发展到晚期《对技术的追问》的思想线索,尤其重点分析了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器具“可依托性(Verlaesslichkeit)”以及作为现代技术之本质的“集—置架(Ge-stell)”可能代表的三重含义:一是指具有可用性的物品架,自然和人都成了货品被摆置在这物架上,有待宰制和利用,成了自然和人力资源;二是讲瘦骨嶙嶙的骨架,甚至骷髅,这让人联想到死亡的危险。技术消解了万物本性上的差异,并成为一个充满死亡气息,不可控制的庞然大物;三是也许由此联想而来的意义,即兼有死亡危险与生灵救赎的“十字架”。正是在对技术之危险的揭示中蕴藏着拯救的一丝生机。

王老师认为,施蒂格勒正是沿着海德格尔的这一理论基点出发重思了技术与时间之关系。在斯蒂格勒看来,人类的本性是一种“缺失性”,技术则是彰显这种本质性缺陷的“义肢”。在此基础上他融贯了德里达的“延—异”理论,阐明技术的发展不是渐进式的演进,而是跳跃式的“向死而在”。

王老师突出强调斯蒂格勒相比海德格尔的创新点在于他有意识地摒弃了现象学的两个教条(即一方面认为有一个纯粹的事情本身,另一方面相信通过现象学还原可以回到这个纯粹的事情),从对“遗产”概念的重新理解出发重释了“第三级滞留”,现象学的目标不再是通过还原回到过去的某种原初状态,而是在滞留中进行“再激活”。斯蒂格勒赋予了“遗产”所具有的“已经在此”和“可能性财富”的积极意义。他认为技术作为人的“义肢”在世界历史的演历中不断滞留,构成了人的世界历史,并成为等待着“天命”激活的可能性财富。

最后,王老师点明了斯蒂格勒“溯—行”概念与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和德里达的“解构”“延异”之关联。在斯蒂格勒看来,“溯行”的道路并非连续统一式的畅通无阻,而是断裂离散式的荆棘丛生。斯蒂格勒将“溯行”刻画为“流程的蒙太奇(叠续)”,王老师指出,这一喻象正是斯蒂格勒对于“技术与时间”之思的精妙之处,它为未来的现象学之路指示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互动环节中,王庆节老师就师生们提出的关于“技术的危机与艺术拯救”、“技术何以既是毒药又是解药?”、“技术之叠续的来临究竟是否有本真性与非本真性之区分”等问题开展了充分交流讨论,他热情洋溢地回答了现场的每一个疑难同时殷切地希望大家保持对生存的思考、对技术的警觉并且努力激发得救的新的可能性。

讲座最后,贺念老师概要地总结了本次讲座的核心思路与重点结论, 特别对王庆节老师表示了感谢及敬意。

(编辑:邓莉萍 审稿: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