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成果  >  正文

汪信砚:论坚持自信自立

点击次数:  更新时间:2025-01-22

【摘 要】 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和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坚定理论自信,坚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坚定制度自信,坚信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关键词】 自信自立 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汪信砚,122大阳城集团网站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122cc太阳集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第12期


自信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它源于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党的百余年奋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P348)自信才能自强,自信才能自立。正因为自信,中国共产党向来高度自立,这在党的百余年光辉奋斗历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自信自立是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创造历史伟业的重要法宝,也是其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要求。因此,自信自立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概括和强调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一、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2022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指出:“我们开放的大门永远是敞开的,同时一定要定下心来,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而且要建立这样的一种自信,就是我们一定会把自己的事业办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P27)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持自信自立,首先必须坚定道路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性的深刻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切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国情。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深刻体现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也深刻总结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4](P75)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它寄寓着中国人民对国富民强的幸福生活的期盼,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人类文明进步趋势,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自主选择的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习近平强调:“要深刻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5]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功。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说:“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6](P70)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甚至还不如印度。1978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足印度的五分之四。202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万美元,是印度的近5倍,并在科技、交通、教育、医疗卫生、人居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大幅领先印度。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只有这条道路行稳致远,才能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强国建设目标。因此,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7](P9)

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有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更加自觉地坚定道路自信,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毫不动摇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实现民族复兴伟业之路奋勇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矢志不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而是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开辟出来的,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正确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8](P483)我们要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到学史明理,明理才能增信;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党领导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而更加坚定道路自信。

二是必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所作出的自觉选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我们只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在前进道路上保持强大定力,坚定不移地走属于自己的路。

三是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由这种道路实现的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五大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即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的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自主探索的现代化,它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只要我们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不断拓展,始终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系列理论成果,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力量,是指导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P16)坚信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定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建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习近平指出,尽管马克思主义产生于一个半世纪之前,但它至今“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9]说马克思主义占据着真理的制高点,是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联系,阐明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说马克思主义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则是因为它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为根本价值诉求,深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认识事物、观察世界和分析问题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引领共产党人前进的根本理论指南。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坚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压舱石”,才能拧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不断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掌握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也建基于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创造和丰富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既强调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充分信仰”,又强调“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及中国的特点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问题的认识。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党和国家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过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过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有了越来越坚定的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更建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引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党领导人民战胜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10](P36)

只有理论上清醒才能政治上清醒,只有理论上坚定才能政治上坚定;只要理论上成熟坚定,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我们必须更加坚定理论自信。

一是必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能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真学真懂真信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学,就是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行动、一种兴趣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追求,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看家本领和思想武器来学,密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积极地学,带着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而认真踏实、持之以恒地学。真懂,就是学深悟透,把握精神实质、领会精髓要义。学习和思考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如果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不加思考,是不可能吸收、消化任何理论和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能力的。只有边学边做深入思考,才能把零散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系统的东西,把粗浅的感性认识变为精深的理性认识,从而对所学的东西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真正全面而深刻地把握所学内容。真信,就是入脑入心,就是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就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所揭示的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只有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才能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是必须深刻领会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尤其是要学懂弄通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及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牢固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时,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做好各项工作。必须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研究和解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中的重大问题、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大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把科学理论切实转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而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取得的新的实践成就,必将反过来使我们更加坚定理论自信。

三是必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不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更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懈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时代在不断前进,实践在不断发展,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孕育和形成过程中。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正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努力回应现实需要,及时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继续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我们的理论自信才能历久而弥坚。


三、制度优势是我国的最大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有机整体,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越走越宽广,不仅是因为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指引,也因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强保障。习近平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8](P277)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10](P36)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最大优势,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定制度自信。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秉性赋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具有显著优势,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并不断总结制度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我们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和成功实践经验转化成制度的重大成果。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内在地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智慧,是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制度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改革精神,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内在契合,因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宝贵思想资源。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成就赋予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特点、建设规律、优势效能、演进方向等问题的认识,为新时代制度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其一,制度体系日趋系统完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体系构建,着力巩固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在各个领域都搭建起了以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为四梁八柱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形成了系统集成、协同完备的制度体系。其二,制度体系科学规范。在新时代制度建设中,我们党注重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强调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既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又充分考虑各种制度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处理各种制度之间的关系,使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层次清楚、定位明确,使各个领域的制度功能清晰、环环相扣,形成了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其三,制度体系运行有效。新时代制度建设的重点特点之一是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既注意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配套,又重视处理好建章立制与落地见效的关系,强化制度执行力,同时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保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更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效能赋予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接连迎来了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治理效能。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探索建立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建立和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我们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战胜了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我们探索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使我国生态环境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好转。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8](P283)上述强大的治理效能,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最大底气。

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自信。在新征程上,进一步坚定制度自信,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保持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一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统领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才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组织和推进各项事业,成功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也正是因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国家机关才成为一个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协作的有机整体,有效避免了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相互掣肘的弊端,从而能够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首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包括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人民执政和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切实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二是必须推进制度改革和创新。习近平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固步自封,而是要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在坚持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4](P265)虽然我国制度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并由此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坚定制度自信,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相较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我国制度体系还存在许多不足,还没有成熟定型。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推进我国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改革和创新是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的基本途径。我们要深刻把握我国制度体系的发展规律以及当今世界各国治理体系的发展趋向,既立足我国国情和实际,又借鉴人类优秀制度成果,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期待必备的制度,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进一步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三是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必须大力强化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切实增强制度意识,严格按制度办事,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强化制度执行力,不仅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而且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构建全覆盖的制度执行监督机制,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区域治理、部门治理、行业治理、基层治理、单位治理的全过程,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推动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职尽责、善于运用制度谋事干事,从而切实保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四、文化自信方能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坚持自信自立,不仅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而且还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即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表现为对自身文化的自觉认同、高度珍重和积极弘扬。进入新时代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即强调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同时还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并对坚定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突出地位作了深刻论述。一方面,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思想文化本身就是道路、理论、制度的重要构成因素,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然以文化自信为重要内容,因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必然要求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化自信是较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为深层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思想文化不是道路、理论、制度的一般构成因素,而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精髓和灵魂,因此,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P536)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背后起支撑作用的东西。“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4](P479)

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强调,基于对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的深刻理解。文化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指出:“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4](P279)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是有精神需求的,思想文化就是满足这种精神需求的精神食粮,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就是不断地从其思想文化中获得精神养分和精神力量的。正因如此,文化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是各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要繁荣昌盛、一个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11](P113)

习近平对文化自信的强调,也基于对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的深刻把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总是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起和不断成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每当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引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和前进。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倍加珍重和繁荣中华文化。“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2](P40-41)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和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如果缺乏文化自信,崇洋媚外、“以洋为尊”“唯洋是从”“以洋为美”,总是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甚至偏执于“去中国化”“去主流化”“去意识形态化”,注定是没有前途的。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形成和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始终绵延不断并持续放射出璀璨光芒的古老而伟大的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为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顽强发展提供了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使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能始终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塑造了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不仅使中华文明开创了炎黄祥瑞、殷周礼乐、秦汉雄风、魏晋风度、大唐气象、两宋锦绣、大元一统、大明风华、盛清辉煌等壮丽的历史篇章,而且涵育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气质、形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展开和推进方式,滋养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它的许多思想理念都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民族和国家界限的普遍意义,不仅能够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而且可以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重要启示。因此,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据和源泉。习近平强调,“了解我们五千年延续不绝的历史,就能自然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13](P222)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努力建构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14]“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是要建构文化主体性。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构文化主体性的丰厚资源。只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大力推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建构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14]

坚定文化自信,必须秉持开放包容。坚定文化自信,绝不是主张唯我独尊、自我封闭和盲目排外,相反,坚定文化自信必然要求秉持开放包容,封闭和排外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也是文明发展的活水来源。中华文化之所以博大精深和精彩纷呈,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绝而始终保持顽强旺盛的生命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突出的开放包容特点。中华民族素有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中华文明就是在与其他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和不断发展的。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本身就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各地出现的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它一开始就被注入了开放包容的基因。此后数千年间,中华文化形成了“独阴不成,独阳不生”“和为贵”“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亲仁善邻”“协和万邦”“天下大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思想和理念,它们铸就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唐代玄奘西行求法和佛教东传、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拓展海上丝路,明清时期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的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外文化交往交流交融,都在不断为中华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15]

坚定文化自信,还必须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一方面,必须努力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对于人类既已创造和发展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其他古今外域文明,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养分,既坚持古为今用,特别是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坚持洋为中用,积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以此助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另一方面,也必须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文明交流互鉴、融贯中外古今,既要注意“引进来”,又要重视“走出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介绍给世界,把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精神、既具有民族特点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世界上的人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让中华文明同世界上其他多种文明一起为当代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使中华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只要我们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博采众长的态度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就一定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也一定能使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五、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这是坚持自信自立这一思想方法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3](P19)可以说,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强调他们创立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强调自己理论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6](P376)在谈到《共产党宣言》中所论述的无产阶级革命策略在各国的应用时,恩格斯明确指出,“必须因地制宜地作出决定,而且必须由处于事变中的人来作出决定”。[17](P326)列宁则指出:“它(指马克思的理论——笔者注)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18](P274-275)他还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19](P21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概括为“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指出:“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20](P801)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就是强调解答中国的问题要“由处于事变中的人来作出决定”,就是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强调要按实事求是的要求办事,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也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成功经验。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时代中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去处”的问题,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这是近现代中国的全部问题的焦点和核心。在以往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围绕着这一时代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与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作激烈的思想斗争。教条主义者习惯于从马列主义本本上寻找答案,或者主张照搬国外经验、西方模式,结果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在反对教条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仅在民主革命时期成功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找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在改革开放以来成功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始终坚持了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所以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创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为解答中国的问题交出了一份又一份成绩优异的答卷。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基本国情。之所以强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除了表明中国人必须独立自主地解答中国的问题外,也是因为一般来说中国人最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当然,即使是中国人也并不就天然地了解中国基本国情,中国人解答中国的问题时也必须首先对中国基本国情作深入研究。中国的问题是内蕴于中国基本国情中的,其本身就是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中国基本国情又规定着中国的问题的表现形式、性质、特点和应然解答方式。随着中国基本国情的变化,中国的问题的样貌及其解答方式也必然发生变化。例如,近现代中国面临的时代的中心问题是“中国向何去处”,而受不同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规定,这一时代大问题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分别表现为中国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虽然中国基本国情总体上没有发生变化,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向何去处”的时代大问题又有了新的规定性。除了时代大问题外,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它们也都是不同时期中国具体国情的重要内容并受中国具体国情的规定。要解答所有这些中国的问题,都必须认识、把握和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习近平形象地说:“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6](P324)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要求我们将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解答中国的问题,因为“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所以只能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即在实践中大胆探索,逐渐积累经验,先行试点、投石问路取得成功后再加以推广。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党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领导改革开放,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而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渐进性改革,恰好能够有效避免改革出现重大失误。习近平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P161)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作用,坚持把解决重大体制机制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不断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同时,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使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的改革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并注重在整体推进中重点突破。因此,必须加强对改革的顶层设计,即总体性设计和全局性谋划。习近平指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21]

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还要求我们正确对待外域文明成果。坚持中国的问题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并不是要闭门造车、对国外的东西采取不加分析、一概排斥的态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包括西方的一些有益的思想理论、知识体系、治理方法和实践经验,我们都应加以借鉴和吸收。但是,在学习和采用这些东西时,我们决不能丧失科学的判断力,更不能把它们奉为圭臬、一切以此为准绳。中国的发展最终要靠自己。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4](P213-214)总之,对待各种外域文明成果,我们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而必须坚持分析批判和消化吸收,使其转化为我们自主解答中国的问题的有益养分和参照。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8.

[2] “探索试验蹚出来一条路子”——记习近平总书记赴海南考察调研[N].人民日报,2022-04-15(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N].人民日报,2021-03-26(1).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8]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9] 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N].人民日报,2018-04-27(7).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1] 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

[1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3] 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5] 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国际社会看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N].人民日报,2023-07-22(3).

[1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8]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1] 习近平.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10-15(2).